实验室承担的重要项目、重大研究成果典型案例(1-3项),请在附件中附相关原文或图片。
1.承担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的绿色生物制剂研制与应用示范。
本项目以广西民族大学为科研核心,依托广西产业优势明显的企业,联合广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和东北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平台,探索研究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功能分子的化学多样性与生物合成机制,开发生产农用功能性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等绿色生物制剂。共发表SCI论文23篇,中文核心8篇;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件;转化科技成果3项,转化金额达470万元,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甲壳素水凝胶化学、物理交联过程中机械强度的提升及其吸附机理的研究
通过改善甲壳素的吸附性能和机械性能,制备出高强度甲壳素凝胶,复合甲壳素与纳米碳酸钙,分别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情况,并针对吸附过程建立了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进一步采用第一性原理对吸附前后的轨道变化,电势变化等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对比于原甲壳素水凝胶吸附效果,复合之后的水凝胶材料吸附性能显著提升,机械强度也有了较大提高。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相关成果分别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一区TOP,IF=10.58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SCI小类一区,IF=6.95)、《化工新型材料》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
3.基于广西特色多糖生物质资源高质化利用的有效策略系列研究。
通过膜分离联用实现右旋糖酐酶高效分离,结合凝胶色谱与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粘度检测器联用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建立右旋糖酐分离、表征方法。并基于多糖材料的性能、生物活性开展应用研究。发表论文10篇(SCI一区1篇,二区5篇,四区1篇,中文核心3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件。
实验室研究平台构建情况。
为全面打造多糖资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平台,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实验室主动走出校门与黑龙江大学、印尼巴查查兰大学、广西多得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绿友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力合南宁创新中心等多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平台联合建设。目前,重点实验室协同建设有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农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广西分中心、广西海洋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际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示范性现代生物产业学院,形成了集产学研合作、成果培育与转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高水平研究平台。
二、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实验室队伍的基本情况。
本重点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41人,流动人员27人。固定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28人;博士34人。实验室成员中,具有博导资格共2人,具有硕导资格25人。其中,广西卓越学者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1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人选1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选2人,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合理。
实验室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重点实验室坚持“培育团队,打造精品”的宗旨和理念。围绕研究方向和科研布局,重点引进生物学科和化工学科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共引进新成员3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23名,博士研究生1名,其中9名已完成学业;指导学生获奖33项,其中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金奖2项;第三届广西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类大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竞赛一等奖3项;第二十二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学术创新成果大赛一等奖1项;2021年华南赛区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选送1名优秀教师去日本广岛大学读博;2人晋升高级职称。
本年度引进和培养的优秀人才典型案例(以固定人员为主)。
张琴,女,博士,研究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独立主持项目12项、以技术负责人参与项目3项;相关成果发表科技论文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参与编制广西地标1套。相关成果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北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2012年度北海市人才小高地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彭博,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处理、电催化和新能源材料研究。近五年来主持自治区基金1项,其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校级教学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区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论文12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
三、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一)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重点实验室为加快科学研究,依据国家、自治区等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的各类管理办法要求,制定了《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细则》、《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等 16个管理文件,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
实验室开展学术委员会活动情况。
重点实验室于 2022 年01月 02日召开学术委员会议,对实验室 2021 年度汇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并探讨重点实验室 2022年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等。
2021年4月,学术委员会对重点实验室2018年开放课题进行评审,经评议重点实验室2018年开放课题顺利结题。
在2021年期间,学术委员会对重点实验室的项目申报进行指导,并对申报书进行修改,带领重点实验室获得高水平项目立项。
开放课题及执行情况,利用开放基金完成的优秀成果案例(1-3项)。
成果一:化学修饰纤维素纳米晶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机理的研究
承担人:林宁
项目编号:GXPSMM20-3
执行时间:2020~2022 年
成果简介:共发表 SCI 论文11 篇。
研究内容:本项目开展了利用长链聚环氧乙烷接枝还原性端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从而提高了纳米晶体的还原稳定性。此外,该纳米晶体对ATCC细胞系HFF和CAL-27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
成果二: 红枣多糖不同结构域与巨噬细胞互作效应研究
承担人:彭强
项目编号:GXPSMM20-8
执行时间:2020~2022 年
成果简介:共发表 SCI 论文2篇。
研究内容:根据红枣多糖的结构特点,对红枣多糖进行可控性降解及不同结构域的制备,经糖链结构解析形成红枣多糖结构单元库,从结构单元库中筛选出与巨噬细胞作用的活性结构域,研究不同结构域与受体结合后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枣多糖结构中有多个免疫活性位点,1,4连接半乳聚糖主链在免疫活性作用方面起关键作用,支链阿拉伯寡糖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分泌NO,其中聚合度为3的阿拉伯寡糖活性最强,支链半乳寡糖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红枣多糖的免疫功能是不同结构域互作的结果,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研究红枣多糖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成果三:拮抗酵母多糖对猕猴桃采后病害的防控机制
承担人:隋媛
项目编号:GXPSMM20-4
执行时间:2020~2022 年
成果简介:共发表 SCI 论文 1 篇。
研究内容:该项目根据多糖的生物特性,筛选出能够增强或保护拮抗酵母菌在逆境条件下生存能力的多糖,从而增强拮抗酵母菌在实际生产使用过程中(比如在猕猴桃等果园)的生防效力,同时着重研究酵母细胞壁中几丁质防治猕猴桃采后病害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并将最终优化的酵母做成生防制剂,为拮抗酵母菌产业化和商品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举办或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际合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2021年6月9日,重点实验室承办“海世通与文莱UTB线上会议”,会议围绕文莱海水鱼设施化养殖、文莱外海养殖环境(水文环境、水动力模型等)现状开展讨论,加强了重点实验室与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和文莱理工大学的交流与联系,扩大了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实验室作为本领域公共研究平台的作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情况。
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行公共使用、对外开放、资源共享的原则,其中大型仪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在2021年期间开放运行79.5小时,测样数量335个。
实验室网站建设情况。
2021年度重点实验室利用网站平台进行宣传,将学术报告信息、实验室成果、仪器采购成交公告等发布网上,促进了实验室的开放与宣传。还添加了“实验室安全”模板,用于公布实验室安全管理章程、安全检查通知等信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
实验室开展科普工作情况。
2021年5月22-24日,重点实验室参加了“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暨第三十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展”。重点实验室携“功能性(柑橘专用)微生物肥料”和“农用微生物制剂”等2项重大科技转化成果进驻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展高校院所展区。
2021年5月22日-28日,在“两周一展”活动期间,重点实验室精心部署科普宣传活动,面向社会开放广西民族大学乡村振兴馆、广西民族大学生物科技示范园和广西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等科研场所,通过开展参观展馆、知识讲解、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宣传微生物及其酶对多糖材料利用与转化形成高附加值农用生物制品、多糖材料改性与表征等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共接待参观人员1000人,其中包括合作企业人员50人。
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
重点实验室注重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使课程教育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与广西乐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市恒华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朗杰智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悦牧集团、中环宇恩(广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防城港科学技术局和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多家单位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协同育人效果最大化,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情况。
2021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青龙化学建材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开发合同《UPLC装饰预制构件材料的研究》,由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和制备复合纤维无机高性能材料,并优化得到最佳生产工艺条件。
2021年6月,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乐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甘蔗用酶与微生物菌肥复配及作用机理研究》和《食醋酿造促进剂的研发》,由广西民族大学研制适合甘蔗种植的专用复合酶复配微生物菌肥产品,以及根据食醋发酵原料特点,研发复合酶和构建微生物菌群获得食醋酿造促进剂。
2021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与南宁市恒华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生鲜和厨余垃圾生物酶解法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由广西民族大学利用生鲜和厨余垃圾的酶解蛋白液研发生物有机肥。
2021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朗杰智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专利技术开发合同《一种甘蔗蔗节特征快速识别装置》,许可广西朗杰智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使用专利《一种甘蔗蔗节特征快速识别装置》中的蔗节识别技术以及甘蔗种切割设备设计技术,许可使用年限为5年。
重要成果产业化情况。
广西民族大学科技成果《广西北部湾海域海洋放线菌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转化给广西海飞食贸易有限公司,转化金额为 150 万元。项目针对广西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发展趋势,围绕微生物食品酿造、食品保鲜和加工和保藏中食品微生物的应用,重点突破海洋功能性活性物质和海洋功能食品新成分等新型生物制品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实现低值或废弃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五、实验室大事记
(一)实验室开展学术委员会的相应会议纪要、文字和图片材料。
重点实验室于 2022年 01月 02 日召开学术委员会议,以腾讯会议形式进行网上会议,学术委员们对实验室 2021 年度汇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并探讨了重点实验室 2022 年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等。
国内外对实验室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材料。
无
相关领导考察实验室的图片及说明。
无
(四)研究方向或名称的变更、人员变动、大型仪器设备添置等情况。
2021年8月,重点实验室进行绩效考核评估,根据评估专家组意见”,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人数较多,致使人均论文数值偏低,故需要进行优化调整。经重点实验室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对重点实验室成员进行调整,确定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和流动人员名单,分别为41人和27人,并于2021年12月上报学校和科技厅备案。
对实验室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其它活动。
2021年7月9日,张偲院士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将进一步推动我院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在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将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2021年3月21日,重点实验室和力合科创旗下力合南宁创新中心共建的成果转化基地,双方将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丰富积累,以重点实验室为主要承载,全面展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
六、依托单位支持实验室建设情况
(一)科研用房情况(是否相对集中、总面积是否达1000平方米以上)。
重点实验室现有面积约为3719m2,其中广西民族大学西校区扬帆楼有较为集中的科研用房面积为1914m2,广西南宁市创业者中心实验室面积为1600 m2,广西民族大学明德楼实验室面积为205 m2。
仪器设备情况(设备原总值是否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多糖材料分离提纯、理论计算与设计、多糖材料结构与过程研究、生物基材料及应用研究和多糖化合物表征与测试、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五个专用仪器设备平台;现有设备总价值2153.04 万元,新增 22.47万元仪器设备和家具,其中新增3.40 万元蒸汽灭菌器、2.02万元光照培养箱和1.60万元旋转蒸发仪等;新增 6.27万元药品柜和空调等家具。
配套经费支持情况(依托单位是否给予配套经费稳定支持、实验室的运行经费及建设配套经费是否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
新引进的博士,提供相应的安家费、住房和启动基金支持; 提供实验室一定设备运行维修费。配套经费6.0万元用于购置空调等设备。
其他支持实验室建设的情况。
本重点实验室设在广西民族大学西校区扬帆楼,有较为集中的科研用房,在仪器设备方面可共享依托单位的大型仪器测试平台,原值约 2444.19 万元。可共享测试平台的主要仪器设备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拉曼光谱仪、微量热仪、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 PCR 等。
本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公共配套设备,用水用电保障、消防安全设施齐全,24 小时值班,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实验室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论文或著作;
2.高层次人才偏少,无法满足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解决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升学科科学研究的水平,争取在高级别的项目、高水平的论文、高级别奖项有较大突破;
2.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充分利用自治区和学校的人才政策,吸引并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
实验室下一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结合国家和广西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于广西和东南亚国家丰富的植物多糖、海洋生物多糖、微生物多糖资源的利用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
(二)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结合课题组积累,与企业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造广西微生物多糖资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平台,服务于多糖材料产业,提高广西在多糖材料的开发应用水平。
(三)多渠道争取研究经费,进一步提高研究仪器平台的技术水平。
对科技厅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科技厅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
说明:
1.年度报告编写限5000字以内;
2.报告内容和所涉及的实验室数据必须客观真实,并与“重点实验室年报统计表”数据对应一致;
3.请提供相关照片3-5张(照片标题写明时间、人物、事项,大小在1M以上,并将照片原图上传至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图1:2022年1月2日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线上会议
图2:2021年12月30日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农村投资集团
有限公司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图3:2021年7月9日张偲院士名誉教授授予仪式
图4:2021年6月9日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
举办“海世通与文莱UTB线上会议”
图5:2021年5月22日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
举办“两周一展”科普活动留影